1948年7月24日,陈毅愤怒地向华东野战军的粟裕、陈士榘等人发出了一封电报。 整篇文章有数百字,其中有一段特别引人注目:在此期间,参与的各位同志在交流中认为三纵的态度过于张扬……无论是个人的自负还是部队的自大风气,都属于政治性问题。 请留意,虽然在那个时期陈毅名义上仍担任华野司令员,但实际上他早已脱离华东,前往中原局担任第二书记。 因此,电文中提到的“在此处”、“以下各位同志”等字眼,是指中野部队。而三纵则隶属于华野部队,当时归属于陈唐兵团。 家丑即使不能外传,陈毅身处中野,仍然听闻中原兄弟...
1948年7月24日,陈毅愤怒地向华东野战军的粟裕、陈士榘等人发出了一封电报。
整篇文章有数百字,其中有一段特别引人注目:在此期间,参与的各位同志在交流中认为三纵的态度过于张扬……无论是个人的自负还是部队的自大风气,都属于政治性问题。
请留意,虽然在那个时期陈毅名义上仍担任华野司令员,但实际上他早已脱离华东,前往中原局担任第二书记。
因此,电文中提到的“在此处”、“以下各位同志”等字眼,是指中野部队。而三纵则隶属于华野部队,当时归属于陈唐兵团。
家丑即使不能外传,陈毅身处中野,仍然听闻中原兄弟部队在议论华野三纵的傲慢,这让他有些感到丢脸,因此才写下了开头的那封电报。
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,才导致中野会有这样的看法呢?
这一切要追溯到一封电报的发送。
一,电报风波
1948年3月,中野陈谢部队与华野陈唐部队汇聚在洛阳城下,筹备发起进攻。
在战争爆发之前,部队的指挥问题上发生了一件小插曲。
那时,两大军团在中原已经联合作战一段时间,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,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并不顺畅,常常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,甚至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。
为了应对这个问题,中央向二陈兵团发出指示,要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由陈唐指挥陈谢部队。
然而,没人预料到,这则电报会在两个兵团的官兵之间引发首次争论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当不同系统的军队需要协同作战时,通常由职务较高或兵力更强的一方指挥。例如,中野十一纵在豫皖苏地区作战时,曾统一接受粟裕的指挥。
根据上述标准,陈谢和陈唐两大军团的指挥权,暂时确实难以理清。
为何会这么说呢?
首先要关注职务,陈赓与陈士榘均为兵团的最高指挥官。陈赓在中野期间,常被视为战略威慑力量,频繁受到中央直接指挥,内外展开行动,而刘邓则很少对他进行直接指挥。
陈士榘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,其地位仅次于陈、粟、谭等几位重要人物,堪称华东地区的关键角色。
若仅从职位来看,这两人确实有些难分高下。
再看看各个兵团的人数,陈赓兵团是由中野第四纵队、第九纵队和西北的第三十八军等部队组成,而陈士榘兵团则由华东野战军的第三纵队、第八纵队和第十纵队构成,两个兵团的兵力几乎相当。
事情至此,就有点麻烦了。
若仅从职务和兵力两个方面来看,二陈似乎都有能力担任最高指挥。
然而,在士兵们看来,还有一些因素是值得考虑的,例如资历和性格。
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,曾参与南昌起义,并在红一军团和红四军团中都有过作战经历。虽然陈士榘的资历也不差,但与陈大将相比,略显逊色。
在性格上,陈赓以其温和的脾气而闻名于我军,即便是面对性格直率的彭老总,他也能轻松地开几句玩笑。
陈士榘在华野的声誉并不理想,与陈毅、粟裕等人之间也曾发生过冲突和争执。
大家千万不要低估性格温和这一优点,在战场上每个人都容易急躁,能有一位性情稳重、易于沟通的指挥官,实属难得。
中央也明白其中的奥秘,那么为什么最后仍然选择任命陈士榘呢?
答案很明确,陈赓主动让位,建议中央由陈士榘来统一指挥。
到这里,争议就出来了。
作为老大哥的陈赓主动提出让位,而陈士榘则毫不犹豫地接受,这让中野的官兵们心中多少有些不自在。
二,抢炮事件
尽管心中有些不舒服,但毕竟是兄弟部队,中野的官兵们也没有过多地计较。
然而,随后发生的事情却使得两家部队之间开始显现出一些紧张气氛。
3月14日,我军成功攻占洛阳,敌军一路溃败,我军获得了大量战利品。
在一次行动中,陈赓兵团四纵第十旅的战士们在敌方的炮兵阵地上发现了许多大炮。
因为战争尚未结束,所以只安排了少数士兵进行守卫,其余的战士则继续追击敌军。
然而,四纵刚离开不久,陈士榘的三纵部队恰好经过该阵地,毫不犹豫地要求将炮搬走。
几名四纵的士兵刚想上前理论,却被三纵的队伍连人带炮地拖走了。
事后,虽然陈赓亲自出面安抚了部队官兵的情绪,但此事件仍然造成了负面影响,华野三纵的嚣张名声由此传播开来。
三,刘帅发火
洛阳战役结束后,中野在南阳举行了豫西战斗经验总结会议,刘伯承、陈毅等人出席并主导了会议。
在会议中,各个部门分享了他们的作战经历,刘帅则逐一进行总结并给予激励。
在介绍洛阳战役时,陈士榘详细阐述了他的部队是如何英勇作战的,并强调三纵的大炮在解放洛阳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对于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赓部队,陈士榘竟然完全不提及。
陈赓是刘伯承最为器重的将领,不仅中野的官兵将他视为部队的榜样,连中央也多次以他作为全军的表率,赞扬他的才能。
陈士榘对待陈赓的态度,可以说是小看了一时的骄傲;从更大的角度来看,这实际上是对陈赓的不尊重和轻视!
刘帅一直对士兵关爱有加,若是有人让他的士兵受委屈,他立刻会站出来反驳。
虽然刘帅平时温文尔雅,但一旦认真起来,连邓小平这样的“钢铁公司”也难以匹敌。
根据《陈毅传》的叙述,在陈士榘发言结束后,天色已晚,但刘帅却坚持不允许任何人离开。随后,他严厉指责了一些部队成员不重视战术研究,单靠大炮进行强攻。
响鼓不用重锤。
虽然刘帅没有明确指出,但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,他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指责陈士榘,为陈赓辩护。
甚至在淮海战役期间,邓公还当面指出:“陈士榘,太过自负了!”
四,陈老总出面
看到两军发生了一些小冲突,陈毅摆出老总的架势,向华东野战军发出电报,要求对第三纵队进行整顿。
真正能让陈士榘上将心服口服的,有两位,一位是毛主席,另一位是陈毅。
看到陈帅的语气不悦,陈上将立即收敛了自己的傲慢,趁着与粟裕一起回复电报的机会,诚恳地解释了一遍事情的经过,并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表示歉意。
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
中野上下在看到陈士榘的态度后,皆以一笑了之,这场小争执就这样结束了。
陈上将也收敛了性情,与中野携手合作,随后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绩。
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